2016/5/20

由3.0到4.0的路 (下)

在工業3.0,主軸是CIM (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),是透過電腦與自動化來實現製造整體控制的環境。國際自動化協會就提出一個架構,稱為ISA-95,分成四個層次,來描述整個自動化環境的建置。

因為工業4.0是基於3.0往上加上一些智能的元素,所以要實施工業4.0的時候問題來了,現場的機台、設備來自全世界許多的廠商,而這些機台、設備各講各的語言 (communication protocal),這樣是不是很難溝通呢?


如果要換掉這些老舊機台設備,那麼企業主就要投入大筆的資金,所以呢,很多公司就卡在這裡走不下去了。這時候所謂工業電腦的公司就跳出來了,它們的價值主張就是幫這些老舊機台加上外掛,透過這些外掛讓機台的資料可以吐出來。

不過做完這些,大概只是把工業3.0補考完而已,實際上對於所謂工業4.0建置是還沒開始。

在工業3.0後,有各式各樣的電腦控制系統以及資料 (來自level 3, level 4的資料),而怎麼把這些資料放在一起管理,方便使用就是說大不大、說小不小的問題了。


因為不同系統有不同的重要性與負荷,如果要常常去要資料,可能造成一些關鍵系統負荷過大,所以就只能一段時間要一次。因此資料就不容易即時或是統一時間,自然要拿來分析就不方便了。

而在工業4.0中最重要的智能部分才是真的最大的問題。過去很多智慧是在做中學而來的,這些老經驗的員工如何傳承這些知識、經驗,是人工決策階段所面臨的重要問題。


所以工業4.0是倡議要把這些經驗透過系統模型來實現,但是作這樣的事情是需要很多的人才:簡單說,要有會分析的專才、要有懂domian產業知識的人、要有會把這些知識變成系統化的人。在這樣的情形下,很少有公司可以養得起這樣的團隊。而這才可能是工業4.0最大的挑戰。


所幸,現在有很多公司嘗試著把這些東西(分析模型)商品化,搞成人工智慧、機器學習這樣的軟體,或許在這種情況下,有機會讓更多中小企業能夠實現工業4.0

沒有留言:

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:問題與資料的考量

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(決策與行動)。因為機器學習、大數據...等等變成顯學之後,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、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,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、顧問來討論、聽取案例,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(silver bullet),甚至採購一些軟體...